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
来源: 天津日报
近期,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天津大学法学院、天津大学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与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在天津大学召开。来自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30余人,以“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 时代意义与实践探索
胡保林(天津大学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水利部专家)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根本遵循。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认为要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认识:
一是提高破解影响我国发展制约瓶颈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从发展成本过高、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等方面认识,我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保护、高品质生活,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整体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建设,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
二是提高对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任务的认识。坚持落实好生态环保政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抓好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生态修复工作,打好攻坚战,严守生态红线、生态底线。
三是提高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认识。政府要为民众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提供基本的环境质量,这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艰巨的任务,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要做好发展路径选择,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
朱坦(南开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站在人类发展命运的立场上作出的战略判断和总体部署。遵循生态文明理念,应按照自然界具有有限承载力这一客观规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定位经济社会发展。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则要明确利益诉求的多元化、环境构成的多样性、复杂性,最终建立起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新要求相一致的保障体系,在发展决策、政绩考核、民生改善等方面,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孙佑海(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点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全国以及天津的实际,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树立战略思维。统筹谋划、科学布局,预防各类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发生。
二是坚持重点论。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根治严重影响群众健康的各类污染源。
三是强化法治建设。从全国层面看,要加快制定和修改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长江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天津市可以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先于国家进行立法。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加大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惩处力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吴舜泽(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的工作经历与执政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四个鲜明特色:一是“两个历来”、一以贯之;二是深厚强烈持久的人类情怀;三是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四是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习近平生态文明的渊源:一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二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三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四是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实践的探索继承和创新。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智慧理念和生态智慧,发扬了优秀历史文化关于保护自然资源的时代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实践性的要求。
曹明德(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主编、教授)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对生态文明认识的新高度。生态文明自然观立足于生命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与人类中心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区别在于它具有三个维度的公平原则:代内公平、代际公平、种际公平。因此,在对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问题上,生态文明自然观既不以“生态利益”来完全否定“人类利益”,也不以“人类利益”而否认“生态利益”,而是把人与其他生命形式视为“生命共同体”。
孙兰英(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外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辩证唯物观,其概括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论哲学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底线思维。“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球共生共存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与体系结构
胡保林(天津大学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水利部专家)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的核心原则和价值观念,就是八个坚持和一个加强。
八个坚持:一是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四是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五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六是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七是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八是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的领导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是做好环保工作的根本保证。八项原则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的领导,是我们党理论实践上的创新。工作部署上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优先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高环境治理水平等部署都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这些原则和理念。
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员)提出,从来源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来源于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升华、中华文化传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共识,等等。从组成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覆盖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生态文化等方面。从内核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山水林田湖、人类生命共同体,从自然、人类社会角度论述系统论、整体论。从途径看,生态文明建设有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颜晓峰(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提出,生态文明现代化的核心理念是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共生。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生态文明现代化,是现代化生态文明。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理念。生命共同体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往往是由人的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引起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根本就是遵循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规律。三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需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价值追求。四是推进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五是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杨朝霞(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提出,生态文明观包括:一是生态文明伦理观,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也涉及到与自然有关的人与人的问题。二是生态文明产品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分别以农业产品、工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为核心任务,生态文明则以生态产品的生产、分配、利用、保护、改善为核心任务。三是生态文明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义,生态文明绝对不否定发展。它的精髓是绿色发展。四是生态文明权利观。农业文明是土地,工业文明早期是物权,生态文明的代表性权利是环境权。五是生态文明建设观。它的路径是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社会建设。六是生态文明法治观。核心范畴是以环境权为核心,法律体系是环境法。当下,我们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加快环境资源法的制定和修改,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提供可靠的法治保障。
(整理:天津大学法学院 陈学敏博士)